八路军司令员外出侦察归来时哨兵却不问口令直接将司令员击杀

时间: 2025-03-18 07:01:43 |   作者: 爱游戏官网

产品详情

  1944年,抗日战争的形势逐渐明朗,但日军的进攻没有停止,我军士兵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。为了了解敌情,太岳军区三分区的司令员康俊仁亲自前往前线,深入敌后进行侦察。

  可等他达成目标回到营地时,门口的哨兵竟然没问口令,直接就开枪把他打死了。

  康俊仁,1908年生于山西夏县瑶峰镇周村。年轻时他因正直勇敢,深受乡亲们尊敬,甚至当选为村长。

 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,战火席卷全国,康俊仁深感民族危机,决心拿起武器,保卫家园。他响应了号召,带领村民加入抗日队伍,最终成为我军的一员。

  当时夏县有支由冯虎林带领的民间抗日武装,这支队伍规模不小,有上千人。为了团结更多力量抗敌,我军决定将冯虎林的部队纳入到正规武装行列,于是安排康俊仁去与冯虎林接触,争取这支民间武装加入。

  康俊仁不负重托,他带领着自己的小队与冯虎林的游击队接洽,很快便建立了友好关系。冯虎林听从了康俊仁的建议,决定加入抗日阵营。之后康俊仁在夏县的游击队伍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,他带领部队多次打击日寇与汉奸,逐渐在夏县一带树立了自己的威信。通过不断的战斗与胜利,康俊仁被晋升为夏县第二中队的中队长。

  到了1941年,中条山战役爆发,日军击败了蒋军的二十万大军,并在中条山一带设置了大量的汉奸民团,企图维持统治。面对这严峻的局面,康俊仁带领二中队进行反击。他带领队伍悄悄接近敌军阵地,一枪不发地俘虏了三个汉奸民团,缴获了大量武器。这次战斗让二中队的名声大噪,也大大打击了敌人的气焰。

  冯虎林的游击队也引起了蒋军特务头子贾真一的注意。贾真一表面上是蒋军的抗日部队成员,实则早已与日军勾结,暗中策划着如何削弱我方力量。他试图利用蒋军的招牌,以高官厚禄诱惑冯虎林加入他的阵营。然而冯虎林看穿了他的阴谋,拒绝了合作。不久后,冯虎林在一次战斗中牺牲,接替他的是王文海。

  王文海与康俊仁交情深厚,立场偏向革命,这让贾真一感到威胁,于是他使用阴险手段将王文海杀害,最终吞并了冯虎林的游击队。

  不过康俊仁的二中队没有被贾真一的陷阱所迷惑,得以保全。之后他带领部队继续执行抗日任务,并在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屡屡取得胜利。随后我军决定将康俊仁的二中队作为领导力量,成立了夏县抗日游击队“康大队”。这支队伍的成立不久后,冯虎林的旧部得知这一消息,纷纷抛弃了贾真一,选择加入了康俊仁的“康大队”。

  接下来的几年里,康俊仁一边加强部队的整训,一边带领大家与日军展开了艰苦的斗争。在他的领导下,队伍很快壮大,人数突破千人,成为一支不可以小看的力量。

  不久后,太岳军区决定成立第三军分区,并任命康俊仁为司令员。在他的指挥下,三军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。

  1944年,随着我方抗日形势的逐渐好转,日军却没有收敛,反而发动了慢慢的变多的“清扫”行动,意图进行最后的反扑。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康俊仁清楚地知道,与日军正面硬拼并不是明智之举,为了保存抗日的力量,他带着部队深入山区,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。

  由于处于敌后,补给线极其困难,经过几个月的坚持,我军逐渐陷入了弹药不足、粮草告急的困境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战士们的基本生活需要,康俊仁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带领几名战士下山,实施打击敌人据点的行动,抢夺物资。

  转眼间,1944年的春节临近。康俊仁心里想着,希望能让当地的百姓过一个平安、温暖的春节。此时敌人仍然没有完全退却,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,战斗将不可避免。

  他和政委柴泽民谈话时说道:“预计很快就会爆发一场恶战,山下的敌军驻防情况不清楚,若不清楚敌情,难以指挥作战。我打算亲自带两名战士下山侦察,掌握敌情。”

  柴泽民听后,担心康俊仁的安全,他劝道:“康司令员,您是我们部队的指挥核心,部队的行动依赖您的指挥。如果您亲自下山去侦察,太过危险,还是派其他同志前去更为妥当。”

  但康俊仁凭借多年游击战的经验,认为若无法尽早了解敌情,指挥部队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。他坚持道:“敌人慢慢的接近,不能坐等他们逼近,我们一定要提前反击。如果不清楚敌人的动向,指挥就会陷入盲区。无论如何危险,我必须下山,了解敌情。”

  两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了分歧,但康俊仁坚持说,他是夏县人,熟悉地形,其他人去可能也很危险,万一消息没传回来,战斗就没法展开。

  看到无法说服康俊仁,柴泽民最终妥协,对警卫员交代道:“让司令员去吧,这样他才能准确了解敌情。”

  当时八路军的物资保障十分困难,再加上日军的封锁,八路军的战士们常常面临弹药短缺、食物匮乏的困境。于是八路军的士兵不得不依靠缴获敌军的物资来维持作战能力。正如那首歌所唱:“没有枪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!”显然敌人不会主动把这么多东西送过来,八路军一定要通过打败日军、从战场上获取所需的武器装备。

  每次八路军取得胜利之后,缴获的武器弹药成了最宝贵的资源,军粮、罐头、军服、钢盔以及药品也成了急需的物资。尤其是日本军官所穿的黄呢子大衣、佩戴的军刀和骑用的战马,都是稀缺的“宝贝”。

  为什么说这么多东西是稀缺资源呢?因为日军普通士兵没有配备军大衣,而这些大衣通常是高级军官的专利。日军指挥官常常在后方指挥作战,很难被击毙并缴获他们的装备。因此这些日军的大衣和军刀就变得很珍贵,成了八路军士兵的抢手货。

  廖汉生曾在回忆录中提到过一件有趣的事情。1939年11月,358旅在晋西北取得了一场胜利,缴获了许多物资,其中就包括几件日本军的大衣。358旅716团的团长黄新廷和政委廖汉生,看到这些大衣后,兴奋得像捡到宝一样,毫不犹豫地穿了上去。

  就在这时,120师的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从延安回来,路过岚县的师部。两人一进门,就看到黄新廷和廖汉生穿着日军的呢子大衣,显得很高兴。贺龙老总看到这一幕,立刻皱起眉头,严肃地对他们说:“赶紧把这些大衣脱下来!你们知道延安现在有多困难吗?这么多东西都得收回来,送给延安。”

  虽然穿上日本军的大衣虽然能保暖,还能让敌人混淆视听,但也带来了很大风险。在1938年,在一次伏击战后,获得了一件质地上乘的日本黄呢子大衣。这种大衣厚实,而且保暖,极适合当时的严寒。当时还挑选了一匹名叫“千里雪”的马,骑在这匹战马背上,身披大衣,外表看上去像是一个日本军官。

  有一天清晨,决定出门检查部队,正好天气迷雾弥漫,视线几乎被完全遮挡。晋绥军的一个哨兵由于大雾和视线模糊,误把当成了日军官员,心生疑虑后,便毫不犹豫地开枪射击。由于伤势过重,受了重伤,幸亏及时得到救治,才捡回了一条命。

  22日凌晨,康俊仁和几名警卫员刚回到李家坪的司令部。当时司令部周围被厚厚的雾气笼罩,能见度极低。康俊仁走在队伍的最前头,不料就在这时,意外发生了。

  只听一声清脆的枪响,紧接着,康俊仁倒地,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。三名战士冲上前,抓住了开枪的人,竟然是八路军的哨兵。

  这名哨兵因警戒心强,听到脚步声后立刻警觉。因为八路军士兵穿的是布鞋,走路基本上没有声音,而日军穿的军靴步伐沉重,声音清晰可辨。哨兵的心跳瞬间加快,他屏住呼吸,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。

  当走近的康俊仁身穿黄呢子大衣,腰间挂着日本军刀,一副指挥官的打扮。哨兵心生恐惧,误以为是敌人趁机来偷袭了,他没时间考虑太多,也没有想起应询问口令,他慌忙举枪对准那人影,接连开了好几枪。

  当警卫员们听到第一声枪响,他们立刻冲了过来。可是等到他们扑向康俊仁时,已经为时晚矣。警卫员们冲到前,愤怒地大喊:“是谁开枪的?敢对康司令下手!”

  小哨兵这才反应过来,冲过去一看,看到满身是血的康俊仁,他的心头猛地一沉,瞬间想到自己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。

  康俊仁牺牲时才36岁,若不是这个意外,第二年他就能见证抗战胜利的到来。他从村长做起,后来成为了司令,本该为国家贡献更多,但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,他在胜利前夕就英勇牺牲了。

上一篇: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缴获了一样东西军官都不认识只能拿来当路标

下一篇:六必居:“六必古训”为笔绘时代匠心新章